Photo by Jennifer. CC:BY-SA.
緊接在感恩節大餐、繽紛聖誕樹、跨年狂歡等一連串的西方節慶之後,農曆新年隆重登場!
不可否認的,許多傳統節慶已經被逐漸淡忘或是迷失在過多的商業氣息之中,所以我們更應該學會尊重並且傳承這些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化遺產。
農曆新年是一系列的節慶,稱為春節假期。即便人們已不如十年前那般大張旗鼓的慶祝,許多年輕世代也已忘卻了背後的文化故事,只覺得是個難得的連假,農曆新年對外國旅客而言仍是直接探索文化基底的好方法。
「農」曆是先民為了農作而發展出的一套紀錄系統,農曆的最後一天並不像西曆總是結束在12月,而是依照節氣,結束在最冷的時節,因此農曆新年的日期年年變動,通常在一月底或二月出,新年假期代表農夫們可以休耕,為了下一年忙碌的農活好好休養生息。
接下來會介紹年節期間,不同日子與其背後的民俗故事:
習俗一:尾牙(農曆12月16日)
為了感謝神明在這一年的保佑,先民會在這一天準備供品祭拜,也祈求接下來的風調雨順。如今衍生成為公司行號宴請自己員工的大日子,用以感謝大家這一年為了公司辛苦的付出。相傳老闆會將尾牙桌上的雞頭指著即將被開除的對象,象徵職場關係的終了。
習俗二:送神(農曆12月24日)
農曆12月24日這天,是眾神明回到天庭跟玉皇大帝彙報這一整年工作職掌與民間觀察的日子。因此在一大早,人們就會準備祭品替神明送行,希望神明回到天庭時能跟玉皇大帝多美言幾句,好讓來年的運勢順順利利。
等到送神後,家家戶戶要舉行一年一度的大掃除,清理神龕、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等。香爐中的香灰也要篩濾整理,舊門神則可隨送神焚燒金紙時化去,代表掃除一年所累積的晦氣。
習俗三:吹粿
吹粿是閩南話,意思是蒸年糕。隨著日子與農曆新年越來越接近,人們會著手準備整個年假期間都能享用的年糕。喜歡甜的人可以做發糕或甜粿,喜歡吃鹹食的則可以選擇蘿蔔糕或是芋粿。
甜粿(甜年糕)
就像聖誕大餐一定會有火腿,甜粿正是新年餐桌必不可少的常備品,因為俗話說「吃甜甜,好過年」,吃年糕有「年年高」、「步步高升」的含義。
菜頭粿(蘿蔔糕)
菜頭粿也是閩南話,意思是蘿蔔糕,而蘿蔔正是當季最盛產的蔬菜,等著人們來製成美食呢!此外,「菜頭」音近「彩頭」,吃菜頭粿也就是求「好彩頭」。
發粿(發糕)
發粿之所以被稱為「發」是因為烹調發酵過程中會膨發的像一朵花,因此取其諧音。而「發」本身又有「發財」、「大吉大利」的意義,這讓發粿成為年節期間的最佳伴手禮之一。
芋粿
芋粿是用芋頭加糯米做成的糕點,通常由祖父母準備給孫子輩,具有「護(芋)護(芋)孫」的意思。
photo by ddio, Alpha, Briansjs, and 挪威企鵝. CC:BY-SA
習俗四:除舊佈新
年底是除舊佈新的好時機,舊物出倉也才有空間容納新裝,無論家裡的經濟狀況如何,總是該為新年添增一點新氣象。置辦年貨、零嘴、乾果,或是張貼寫滿吉祥話的春聯都是好選擇。
習俗五:除夕圍爐(農曆12月31日)
除夕夜這天,除了要祭拜祖先與地基主,感念這一整年對家族的保佑,更是全家族團圓的大日子,眾親戚們難得相聚,豐盛的年菜擺好擺滿,熱熱鬧鬧過新年。小朋友們最開心的莫過於在晚飯後收到長輩們給的紅包,因為裡面裝著的不僅僅是壓歲錢,更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同樣的,晚輩也能藉此機會向長輩說上幾句吉祥畫,祝福長輩身體健康、長命百歲。除夕夜的另一樣重頭戲則是「守歲」,這是小朋友唯一可以合理「晚睡」的理由。由晚輩「不睡」直到超過午夜十二點,替長輩守住長壽,祈求闔家平安。午夜時全家人一起點燃鞭炮,迎接新的一年,或是到附近著名廟宇祭拜「搶頭香」,祈求神明或列祖宗對新的一年的庇佑。
Photo by Mingyung Su. CC:BY-SA
你以為跨完年就結束了嗎?不,好戲還在後頭呢!讓我們下集見分曉(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