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隨著炮竹聲響展開,大年初一到元宵節之間,又有什麼民間故事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習俗六:開春大吉(農曆正月初一)
「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象慶更新。」傳說中有種兇惡的怪獸叫做「年」,每逢年末歲首就會跑來村莊理作亂。後來村民掌握了年獸懼怕紅色、害怕火光與爆裂聲響等弱點,便在家門口貼上紅聯、放鞭炮、掛紅燈,用來嚇跑年獸。而順利躲過年獸摧殘的村民就會跟街坊鄰居報平安,這也就是拜年的由來,如今人們會在大年初一走訪親朋好友甚至長官部屬的家,互相恭喜新年好。
習俗七:回門是喜(農曆正月初二)
傳統文化裡,女人嫁入夫家,就成為夫家的人,無論是衣食起居都以夫家為優先,因此幾乎沒有回到娘家省親的時候。而大年初二就是難得的好機會,讓出嫁女兒得以帶著女婿與孫子的回娘家孝敬父母。回門的禮物需得是偶數才能討得吉利。
習俗八:老鼠娶親與睡到飽(農曆正月初三)
民間故事裡,初三是老鼠娶妻日。雖然平時老鼠是人人喊打的害蟲,但到了初三這一天,人們會在牆角老鼠經過處灑一些米糧、糕餅,跟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甚至會提早就寢,以免干擾老鼠娶妻。
至於「睡到飽」的說法來自台語俗諺「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畢竟為了一年一度最重大的節慶,人們從過年前的準備一路忙到初二,有必要在初三這一天早點休息補充體力。
習俗九:迎神(農曆正月初四)
去年臘月24日升天奏報的諸神,會在初四這天下凡回到人間,執行新一年的任務。因此要準備豐盛供品迎接諸神下降。為了讓眾神的年假可以長一些,迎神通常會晚一點,俗語說「送神早,接神晚」便是這道理。也因為準備接神的飯菜特別澎湃,才會有「初四頓頓飽」這一說。另外,該年犯太歲者要一般在這一天安太歲1,沒犯太歲者可點光明燈照亮前途。
習俗十:拜財神發利市(農曆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日,代表得以在這天破除過年期間的諸多禁忌。例如過年期間忌倒污水、灑水、掃地、倒垃圾或將水往外潑,因為傳統認為每戶家中都藏有福氣財運,灑水、掃地與倒垃圾會將財神爺趕跑,不過積存了多天的垃圾務必在這天倒出去,又稱為「送窮」。
另外初五是五路財神的生日,有些人相信在初五拜財神可以穫得更多福氣,因此有不少店家與公司行號會挑在這一天進行開市或開工,祈求新的一年業績長紅賺大錢。
習俗十一:拜天公(農曆正月初九)
如同大多數信仰中擁有一位主神,民間信仰中,天界地位最高、掌管人間萬物的領導者就是天公,也就是玉皇大帝。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古籍記載,這天是大自然開始「萬象回春」的時刻,被視為玉皇大帝聖誕,因此人們會以隆重的儀式來慶祝天公的生日,從子夜零到四時,就會鳴放鞭炮,再來擺設祭壇,放上許多的牲禮素果祭拜;祭拜前需齋戒沐浴,寺廟更是香火鼎盛,以表達對玉皇大帝的尊敬。傳統的拜法必須打開家中大門,穿戴整齊,由年長者在前帶領,後面依長幼之序順序上香拜拜。在以前,這一天也是許多小朋友最高興的時後,因為拜天公一定準備得非常豐盛,拜拜完後可以吃到很多平常不容易吃到的東西。
習俗十二:元宵節(農曆正月15日)
農曆正月十五俗稱小過年,代表著新年節慶終於告一段落,人們也該回歸正軌。古代一月又稱元月,而夜間稱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這便是漢文帝將正月十五訂為元宵節的由來。唐宋以後直至今天,點燈籠賞燈會與吃元宵成為元宵節這天最重要的習俗,也是眾親戚們回到工作崗位前最後團聚話別的時機。
Photo by Mark Kao. CC:BY-SA
這麼多的農曆新年習俗故事,對於外國旅客而言可能有些複雜,不如感恩節與黑色星期五購物節來的好了解,但是對於求知若渴的旅客來說,多花一些時間探索,慢慢揭開農曆新年中的層層面紗吧,一定能帶來未曾想像過全新感受。
翻譯:HPJ
- 安太歲是一種民間信仰,由於華人對太歲神降禍的畏懼,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謂之「犯太歲」。「犯太歲」者唯恐觸怒太歲於己不利,便於當年全年祭拜太歲神,以求太歲神保佑自己消災免禍,此活動便是華人所謂的「安太歲」。(資訊出處: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