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趟旅程,我總是期待著與當地人同桌用餐的機會,這是一種見微知著的概念。畢竟在不參加任何飢餓運動或是熬夜加班(誤)的前提下,一日三餐是基本款。而餐桌上的眉眉角角,就是我了解當地民情的切入點。

用餐禮儀1
Photo credit: sanfamedia.com via VisualHunt / CC BY-ND

「吃飯」不僅是吃「飯」

還記得曾有來台灣學習中文的外國朋友困惑地對我說,
為什麼你們台灣人說完「走囉,吃飯囉!」結果跑去吃麵?
說好的吃「飯」呢?
由此可知,光是用餐前的用語,就可以先得知台灣人普遍以香Q的米飯為主食。
去「吃飯」並不只是單純的吃「飯」!
「吃飯」代表的是去用餐,想吃麵吃冬粉吃水餃吃到飽,自然都是「吃飯」的一部分。

「 呷飯皇帝大」

鏡頭拉到台灣,「吃飯皇帝大」是句時能聽聞的台灣閩南諺語,
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什麼比吃飯更重要,天大的事情也得等吃完飯後再說。」
那麼在台灣吃飯時又有什麼該注意的地方呢?

1. 上座與下首

中式的用餐禮節中,座次是很重要的一環。其規則源自中國儒家思想,長幼有序、尊卑有分。一般來說,距離門口最遠、置中靠牆的位置為上座,接著是兩側的座位,其中右手邊座位的地位又高於左手邊。所以順序會變成:上座、右一、左一、右二、左二⋯,方桌或圓桌都適用於這項規則。以場合來看,尊者居上座,卑者坐下首;長者居上座,幼者坐下首;師長居上座,學生坐下首;客人居上座,主人坐下首。不過呢,大原則不變的情況下(心裡表示尊敬的情況下),現在台灣人用餐時的座次其實是很彈性的,像是阿嬤可能有特別想坐在小孫子旁邊欣賞「無牙進食秀」的時候,那麼「上座與下首」也不及「方便」重要。

2. 長輩優先

一般來說,在家用餐,晚輩應該主動進廚房幫忙、佈置碗筷。等到全員各就各位,也必須等待長輩/上級動筷、咬下第一口,才輪到晚輩/下級挾菜。但一般家人朋友聚餐並不會這麼嚴肅啦,反而很常見長輩叫晚輩先挾先吃,不用拘束。

3. 吃飯不可以說話

台灣小孩都有不少在餐桌上聽過長輩訓斥「吃飯不要說話」的經驗。這句教誨的意思並非要求整場用餐時間都只能安靜肅穆的進食,而是當口中有食物時,應該闔上嘴唇細嚼慢嚥,不宜發出聲響甚至高談闊論。這件事情現在還是很重要噢,尤其是在公眾場合,更不可以當眾打嗝,若是影響到別桌的客人,可能會被白眼,更可能在背後被笑家教不良喔!

4. 公筷母匙、以碗就口

除了每個人自己手邊的碗筷,每道菜旁都有其專屬的筷子,讓用餐人在挾取餐點時更加的衛生。缺點是常常容易不小心就這樣視公筷為己筷,發現時早就為之已晚,所以必須多準備幾雙公筷預備!不過現在這項習俗幾乎只有吃中式合菜的餐廳才看得到囉,不介意的人自然可以省了這個麻煩。以碗就口則是捧著碗或食物靠近嘴巴,而非彎下腰以嘴巴靠近食物。也不可以在公家的菜盤上挑三揀四,非常不禮貌。

5. 飯後禮節

將筷子橫放在碗盤上,代表用餐完畢,但晚輩需得等待長輩停筷才能擺上,長輩離席才算真正用餐結束。若是必須中途離席,則要先向長輩請示,得到許可以後表明「大家慢用」再離席。若是口中有食物殘渣,需避免在公眾場合剔牙。

6. 筷子禁忌

絕對不可以把筷子豎在飯里,因為樣子會像是插在香爐裡的香,貌似在祭拜著什麼。通常在一碗生米中插上香是祭祀時供好兄弟食用的,因此非常不適當。也有說法是古時行刑時給死囚的最後一頓飯,也像葬禮上給先人的腳尾飯,等於咒罵他人死,算是大忌。另外,也不可以用筷子敲碗,因為這是乞丐乞食的動作。
*題外補充:網路用語中,「敲碗」則衍生成期待對方發表更新的意思。

其實說起中式的用餐禮儀真是不勝枚舉,不過對於想來台灣品嚐美食的朋友來說,別擔心~先來就對了!當你去到名聞遐邇的夜市,記得把口水擦一擦就好啦~來,乾杯!
用餐禮儀3
Photo credit:http://blog.xuite.net/sammi/life

[starbox id=4]

HellowingsBudget_wider